在豫东平原的广袤大地上,有一片绿意盎然的土地,它以坚韧不拔的姿态见证了时代的变迁,更以绿色发展的实践诠释了生态文明的新篇章——这就是国有宁陵林场。自1958年建场以来,这片承载着无数林场人汗水与梦想的土地,经历了从传统林业经营向现代生态林业转型的深刻变革,如今已成为绿色发展、高质量发展的典范。
绿色转型,生态优先的坚定抉择
曾几何时,国有宁陵林场如同许多传统林场一样,依赖木材砍伐作为经济支柱,但这种模式不仅难以持续,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。面对这一困境,林场管理者与职工们深刻认识到,唯有转变发展方式,走绿色发展之路,才能实现林场的可持续发展。于是,一场由“砍”到“护”的绿色革命悄然兴起。
林场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,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,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培育上来。职工们从昔日的砍树人转变为植树护林人,这一身份的转变,不仅是职责的转换,更是理念的飞跃。他们深知,每一棵树苗的栽种,都是对未来的一份投资;每一次护林行动的开展,都是对生态的深情守护。
项目带动,森林资源量质齐升
为加速绿色转型步伐,国有宁陵林场依托国家项目扶持,实施了一系列林业重点工程。从木材战略储备、森林抚育到农业综合开发、森林植被恢复,每一个项目的落地,都如同为林场注入了强劲的动力。通过科学规划、精心实施,林场的森林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实现了质的飞跃。
有林地面积的增加,不仅扩大了林场的绿色版图,更提高了森林覆盖率,从昔日的35.54%跃升至如今的71.65%,这一数字的背后,是林场人不懈努力的结果,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直观体现。同时,木材战略储备林项目的实施,不仅为国家木材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,也促进了森林质量的提升和林地生产力的增强,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。
科学经营,混交林模式的创新探索
在森林资源保护与培育的过程中,国有宁陵林场并没有满足于现状,而是不断探索更加科学、高效的森林经营模式。混交林作为一种能够充分发挥森林多种效益的造林模式,成为了林场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。
近年来,林场成功营造了杜仲榆树混交、刺槐杨树混交、苦楝榆树混交等多种混交林。这些混交林不仅丰富了林场的树种结构,提高了森林的生态稳定性,还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增加。在小班作业的基础上,林场还按照“流域设计、综合经营、自然优化、集中作业”的思路进行整体设计,确保每一片森林都能得到科学合理的经营和培育。
绿水青山,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
随着绿色转型的深入推进,国有宁陵林场不仅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,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。林场职工的收入水平逐年提高,年平均工资从约1.8万元增长到3.9万元,生活水平显著提升。更重要的是,林场的发展模式为周边地区树立了绿色发展的典范,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。
“目前,国有宁陵林场有林地面积18427亩,杨树、白蜡、苦楝等林木蓄积量22.45万立方米,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作用。“除了防风固沙、守护良好生态、绿化美化环境这些看得见的好处外,森林还可以净化空气、调节气候、降低噪音、涵养水源、保持水土,有不少看不见的生态作用呢!”国有宁陵林场场长侯波说。
如今,国有宁陵林场已经成为生态宜居、文明富裕的新林区。在这片绿意盎然的土地上,绿水青山正逐步转化为“金山银山”,不仅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,更为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一份力量。未来,国有宁陵林场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,不断探索创新之路,让这片绿色的家园更加美丽、富饶、和谐。